●陆海共治,构建生态友好海岸带环境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强化陆海污染协同治理,“河长制”向“湾长制”延伸。泉州市政府正契合国家政策导向,推进“泉州湾蓝色海洋海湾综合整治行动”,旨在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苏交科数字城建院全资子公司厦门市政院(以下简称“市政院”)以国家政策为引领,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为引领,创新采用“双轮驱动”治理模式,以人工调控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修复为手段、,以生态效应价值与经济效应效益相结合的方式为目标,通过海岸协同、区域共治的整体策略,坚持海陆统筹、区域联动,改善全面提升海洋环境质量,提升海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环境功能。在实施过程中严格生态修复标准,确保近海水质稳中趋好,受损岸线、海湾得到修复。重塑滨海湿地—生态海堤—海岸生态防护带为核心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体系。
●湿地修复,筑起“海上绿色长城” 泉州市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以红树林修复为核心,通过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种植、海岸生态防护带建设、鸟类栖息地营造等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修复能力、减灾防灾能力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韧性。市政院在设计中,尊重原有自然肌理,根据历史河流入海口冲沟及滩涂高程,设计红树林宜林地大小宽度与潮沟水道深度,成功营造 194.13 公顷红树林大地景观。在提高红树林植被覆盖水平的同时,顾及其他生物群落和生态生境营造,合理保留潮沟、光滩,保证海水交换、鸟类栖息和底栖生物等需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形成红树林—潮沟—光滩交错的生态湿地生态安全格局,全方位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打造珍贵的海上森林生态屏障。
●亲海空间,探索人海和谐共生之路 市政院秉承生态友好理念,以“生态优先、文旅融合、全民共享”为原则,设计兼顾鸟类栖息地保护与公众自然体验需求,通过打造亲海空间,提升民众海洋生态获得感,促进“人海和谐”,铸造兼具生态功能与休闲体验的滨海公共空间,推动泉州湾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型;同时通过沿泉州湾海岸线设计建设透水材质的生态滨海步道,串联湿地公园、红树林保护区等节点,设置无障碍通道。在关键点位设立观鸟台,建立景观化蛋型鸟类监测塔,加入鸟类叫声互动装置、望远镜和生态解说牌等;以黑脸琵鹭为主题,创造独特的系统IP形象,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生态旅游区域,丰富沿线公园文化内涵和游览体验。 市政院充分考虑到鸟类栖息及民众亲近自然、享受生态美的需求,打造亲海空间,提升公众民众海洋生态获得感、促进“人海和谐”,以“生态优先、文旅融合、全民共享”为原则,打造兼具生态功能与休闲体验的滨海公共空间,推动泉州湾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型。设计中,沿泉州湾海岸线建设透水材质的生态化滨海步道,串联栖生园、沙趣园、渔趣园、绿趣园红树林保护区等节点,设置无障碍通道。在关键点位设立观鸟长廊台,建立景观化蛋型鸟类监测塔,加入鸟类叫声互动装置、建筑驿站、望远镜和生态解说牌等,以黑脸琵鹭为主题,创造独特的系统IP形象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营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友好型生态旅游区域,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和游览体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创新可持续投资开发模式,激活蓝色经济 泉州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创新采用PPP+EOD模式,将海湾生态修复与周边土地增值、文旅开发等收益捆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项目成果撬动社会资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项目以中央财政资金为支持依靠,申报“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海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争取红树林湿地修复专项资金。IP化理念开展“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宣教研学展示,将鸟类科普、红树林生态科普、IP形象与坐凳、观鸟塔、标识牌等相结合,展现功能复合化,在满足场地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公众的植物知识水平和自然保护意识,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和游览体验。探索“生态修复+海上风电+文旅开发科普研学”的可持续投融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协同相融,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该项目的建设,撬动旅游业提资增效与周边土地集约开发,吸引投资入驻,构建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加强城市生态与经济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度,成为泉州湾滨海生态廊道 “金名片”,为全国海湾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泉州模式”。
●匠心品质设计,树立全国生态修复标杆 2024年1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共推广10个典型案例,其中《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功入选,系福建省唯一。泉州湾互花米草治理外来物种入侵模式写入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技术手册和指南,并在全国推广。红树林成活率位列全国前列,修复后新种植红树林平均盖度超70%,平均成活率达82%。在修复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规律,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提高了红树林的成活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新种植红树林平均盖度超 70%,平均成活率达 82%,属于全国红树林造林成功率中名列前茅。
泉州湾已成为晋江生态地标。据统计,到此休闲旅游、观鸟、研学人数总量为修复前的20倍,共举办18场亲子活动、9次研学科普,接待考察调研团队42次;获央视新闻、央广网在内的多家央属、省属新闻媒体宣传推广。通过“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晋江流域入海口生态获得全面提升,获评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等多个奖项。实现了从“环境治理”到“生态振兴”的跨越,为全国海湾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泉州模式”。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韩琦)
Copyright @2019-2024 版权所有: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苏ICP备19054517号
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银城广场辅楼2楼 电话:025-51868131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