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站内搜索:


    紫金设计奖
    城乡设计奖
    建筑设计
    一等奖
    市政公用
    一等奖
    风景园林
    一等奖
    城镇住宅和住宅小区
    一等奖
    城市规划
    一等奖
    村镇规划设计
    一等奖
    村镇建筑设计
    一等奖
    城市与工程勘察
    一等奖
    地下建筑
    一等奖
    紫金设计奖
    职业组
    金奖
    银奖
    铜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紫金设计奖

    “重生”·历史的倒影

      我们的街道设计竞赛

       

      序—— 一条街道的“死”与“生”

       

      街道,承载着现代城市串流不息的车来人往,构建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骨架,联通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交往的通道,展示着一个城市的繁华与荣耀,同时也记载了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物转星移下的成长与蜕变。

      道路,曾经作为生活的基本设施存在与人们的身边,是人们聚会交谈的场所、孩子们嬉戏的地方、街区的象征之地。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汽车的普及化,大多数城市街道的规划出现了千街一面的现象,街道不在是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更多的仅仅是满足汽车优先的设施,而作为生活场所的意义和形成街区的作用淡出了。统一的缺乏特色的规划让人们失去街道行走的快乐,失去对岁月沉淀的记忆,失去对市井生活的热情,一切变得机械,变得快速、变得没有人情味。这样的街道仿佛没有了生命力的混凝土块,只有抱怨、路怒,如何让街道重生,让生命重演。。。

       

      选址背景

      本案选址无锡北塘区-----吴桥东路,一条依运河而生的街道,这条街道谱写过无锡曾经盛极一时的繁荣。江南鱼米地,古韵锦绣乡,无锡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穿城而过的河段,依运河而生、由运河而名。自元代始,由于漕运逐渐发展,无锡也逐步成为了漕运重要城市,无锡设置的官仓——亿丰仓,以输纳无锡、宜兴、溧阳等地的田赋漕粮,当时“只是米户沿桥栏内侧设摊,与四乡布户、丝户及城中居民进行一些小额交易”。元代后,无锡作为江南地区的漕运中心,一直延续到清末。而作为江南优质稻米生产地之一,交通的便利也最终促使了无锡米市和布、丝、钱三大码头的形成。而到了明清时期,无锡更享有中国古代“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米市、钱庄、布庄山货林立,这里曾是无锡最为繁华的商埠。

       

      街道现状

      而今的吴桥东路俨然已经不复当年“米市”的繁华,随着岁月的飞逝洗尽铅华,伴着河运河的流淌静静沉默。目前,街道北侧栖息着多个现代居住区,居住区服务商圈北移到青石路两侧,形成了青石路旅游餐饮商贸街。一条沿街商业主要销售船舶用品,并零散分布一些餐饮茶楼、布店,依稀可见当年运河边米市漕运忙碌的印迹;街道南侧是一条通往运河公园的带状绿地,沿街或保留,或移放了休息亭廊、米市牌坊、设置了部分休息坐凳供附近居民休闲、散步,通行。作为无锡市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条街道似乎已经淹没在众多城市街道中,除了沿街传统建筑、牌坊、亭廊的传统元素,整个街道从功能、定位、为居民提供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上再难看出传统历史文化的痕迹。

       

      现状问题

      1 定位——解读无锡市北塘区的规划定位,本案选址的吴桥东路是“两带、三尖”之一,即京杭大运河风光带,运河沿岸三尖之一的“南尖”,以及一部分的水域走廊。从区位上说,运河风光带与沿山风光带及南尖恰好形成了对景关系,由吴桥东路到运河公园再到惠山古镇历史街区构成了北塘区历史文化游览线路。而目前本案路段定位显然没有达到规划定位目标,街道缺乏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固化的亭廊、牌楼空有其形式,在现代都市文化中难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无法靠几个亭台楼牌与传统建筑样式来打造古运河风光带的文化。

       

      2 交通——街道的交通功能在现代城市被日益放大,随着机动车拥有量的倍增,大部分的城市街道规模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机动车通行和停车。然而正是由于城市生活对于机动车的过度依赖,也导致了现行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带来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汽车排放污染的恶性循环。与大部分的城市街道一样,吴桥东路从临街商业到沿河驳岸,共约20米的带状界面,机动车道占有9米,沿街铺面人行道与沿河散步道被机动车道割裂,使得机动车道位于街道界面的中心,成为街道主要功能空间,原本条件优越的滨河绿地仅有8米,局部段仅有4米的空间,大大压缩了沿河绿地空间。

       

      3 业态——街道的业态反应了整个街道的主要使用人群。目前临街商业分布主要为船舶用品零售店、布店以及少量的餐饮茶室,来此消费多为购买船舶用品,整条临街铺面略显冷清,餐饮食品零售消费力度不够,而船舶店由于其性质,店铺门口都显得较为脏乱,散放一些零配件。不适合的临街环境必然不会吸引人有兴趣去使用,相信更多的居民更愿意往青石路周边的休闲商业区汇聚,而更加剧这条古运河风光带的被冷落的趋势。

       

        4 活动空间——城市社区规划的不完善导致居民共享活动空间的缺失,大部分城市社区街道功能仅限于商业服务、交通组着,街道空间功能尚不完善。吴桥东路北侧密集分布了多个居住小区,如新欧风花园、禾嘉苑、古运河小区,以及民主街片区传统民居分布,而这样规模的社区并没有相对完善的可供居民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特别是民主街周边的传统民居片区,以及禾嘉苑这样的老居住区,居民缺少能够与人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的轻松愉悦的户外活动空间。沿河绿地分布少量的休息空间,仅为通行和稍作停留观景,缺乏空间互动性。

           

      规划思路

            街道特色准确定位—— 古韵风光,重注热情。

      延续上位规划将吴桥东路作为古运河风光带的定位,打造传统“米市”街区的的文化氛围,同时设计将以服务街道周围居民为主,以质朴的市井乡情为街道的重生注入新的生命力。

       

            空间界面重新布局—— 舒适行走,河畔漫游。

      设计将重新分析整个街道的空间结构,对沿河界面重新布局,以人为主,以车为辅,让机动车为慢行系统让步,整合临街商铺空间、步行空间与沿河绿地,让使用者的步行舒适度最大化,并增加活动、观景、休闲设施,自行车慢行道、沿河浮桥湿地等,丰富空间层次。

       

            文化生态互动融入—— 文化创意,生态互动。

      “米市”的记忆是运河畔一首古老的旋律,运河文化更是吴桥东路得以重生的母体。在改造过程中,以文化产业融入带动整条街道特色,形成具有传统韵味的文化消费群体。通过垂直绿化、雨水收集、生态浮岛、太阳能利用、生态公交站台、无线wifi、户外非机动车充电系统等新兴生态技术的融入增加绿色廊道的科技性,休闲活动的丰富性、生态景观可持续性,体现历史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展现新时代的生命力。

       

          

       主题

       

      我们的街道: “重生”·历史的倒影

       

      一面历史之镜   再现繁荣“米市”生活,延续传统街区风貌

        

      一条河畔绿廊   融入人性关怀,充满热情与生命力的生态科技绿带

       

      一道慢行系统   休闲林荫街道、健身自行车道、亲水趣味步道,三条慢行路线并行

       

      一湾浮岛湿地   观景高架步道、亲水活动空间、生态浮岛、趣味浮桥、稻田米圈形成的运

                     河湿地景观。

       

        

      改造内容

      1空间结构布局:

      1) 交通流线梳理

      原场地车行道位于街道中心,割裂商铺与沿河绿地,居民需要穿越车行道到达沿河绿地;沿街商铺的休闲场地得不到充分使用,需要供给人行疏散,空间功能得不到最大化发挥。

      设计目标:改变机动车道喧嚣的吵杂环境,还社区街道以宁静。

      双向车道——单行车道:减少车流量,减小车行道路尺度,增强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

      车行道改道——将沿街店面北侧的场地改为车行道,从小区出口到沿街社区空间之间由

      一条单行道划分。

          集中停车——设置集中停车场地,并结合单行道侧方临时停车,解决停车问题。

      增设阻速带——减缓车速,进一步增加安全性。社区

      增加隔离绿化——道路空间两侧绿化带软化道路边界硬质空间。

      2) 景观空间布局

      整合后的街道空间具有更高的完整性,从沿街商铺到运河驳岸的场地得以充分被规划,形成传统建筑空间、休闲场地空间、林荫漫步道、健身自行车道、以及沿河绿廊串联的节点休息健身空间,五个层次并行,部分交错,收尾于浮岛湿地,最终在运河公园入口处形成汇聚。

      设计目标:多功能空间的并行组合,以行人使用尺度为依据,完善空间合理性。

      沿街商业建筑空间—— 向河道靠近,从公园远眺形成建筑镜像的倒影,减少建筑数量,

      以少博精,并优化建筑二层视觉观赏性。

      休闲场地空间—— 主要为沿街建筑空间服务,改变原来建筑前场地不足,环境差的现

      状,提供整洁、无干扰、安全、舒适、休闲的绿荫休闲场地。为店铺提供更好的顾客体验。

      林荫漫步道——具有较好的围合性,再也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由传统建筑和运河绿带包

      围的步行空间回味曾经“米市”尺度感。

      健身自行车道——由机动车道分离向运河下行,体验湿地慢骑,在绿地中穿行自由呼吸。

      沿河绿廊——由绿带和活动空间串联而成,打薄种植密度,将行人的视线和心灵引向更

      为宽广的自然怀抱。

       

      3) 活动空间设计 

      在社区街道中引入更多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的空间,让居民更多的使用这个空间,引导其自发的到空间中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设计仅供停留的亭廊。

      设计目标:打造积极的场地空间,让其更具吸引力。

      增强围合感——积极的场地是具有围合感的场地,具有心理安全性的场地,在设计中多使用场地高差,形成下沉空间,界定舒适的活动边界。

      创意与互动——让使用者喜爱场地,自发的使用场地是要具有创意空间,并激发使用者的创意行为。研究表明,儿童更喜欢有起伏的地形,大多数人更愿意在亲水的空间活动,老人喜爱热闹的具有向心力的环境活动。。。于是浮岛产生、湿地产生、亲水自行车道产生、老人活动健身更靠近商业休闲空间。。。

      增加听觉体验——河风徐徐,轻声入耳。设计关注使用者的听觉体验,在沿河坐凳中配有小型音箱,可以播放各类虫鸣、鸟叫、水浪拍岸声,船工号子声,同时在沿河绿廊中使用悬挂多彩风铃,风声无形化有形,合奏一曲自然之歌。

      2文化特色打造

      1)店铺业态规划 

           在古运河风光带的沿街商业打造中引入文化消费,以更好的贴合其街道氛围。

      船舶用品——集中分布,铺面沿机动车道面打开,同时便于购买时可以临时停车。

      沿运河商业——以文化消费为主,如粮票、邮票、货币展示交易、传统戏剧茶楼、休闲餐饮。

      2)景观小品设计

      在运河绿廊中分布以特色小品,以亲和的尺度展示,色彩以白色黄色为主,代表运河水白、稻米金黄的“米市主题”。 小品类型以船舶模型、米仓绿地、桅杆水位标等造型为主。

      3)传统元素

      在建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修复传统元素,复原明清时期店铺招牌形式,渲染街道氛围。

      场地铺装以青砖为主,叠加传统图案,整体街道色彩以古朴的简约的色调为主。

       

      3生态科技融入

      1) 立体绿化

      结合公交站台、建筑立面、小品景墙做立体绿化,采用容器摆放式、墙面攀爬式、模块

      式等方法,增加街道绿量。摆放和模块式采用品种主要为阳生环境植物,如黄金叶、细叶萼距花、巴西野牡丹、花叶假连翘、鸭脚木、马缨丹、双色茉莉等,局部如背阴面采用植物如小叶女贞、天门冬、沿阶草等。

      2) 雨水收集

      街区内设计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建筑落水,路面排水经过人工生态绿地的渗透净化

      后用于景观用水,如:绿化浇灌、道路清扫、场地冲洗用水等。

      3) 太阳能应用

      会发光的亭子和公交站台:使用与运动感应器结合产生能源的灯具,当有人站在公交站

      台时,会自动亮灯提示有人等车,在原亭子上叠加太阳能板起到照明作用。

      热水供应:建筑内部的热水采用太阳能集热技术满足热水供应。

      4) 透水路面设计

      设计从生态可持续角度考虑,在对路面材料选择上尽量选用透水材料如透水砖,在采用

      花岗岩铺装为主的情况下则采用与其他透水材料结合的透水模式,如线性结合模式,点状混合模式,力图让透水铺砖始终占有一定比例。并结合基层垫层全部采用透水材料和明沟收集路面排水的方法,增加水循环利用。

          对于路面的绿地花池在设计中采用花池底标高低于路面标高的模式来收集人行道和路面部分排水,所有花池收边采用平侧石利于水流入,对于结合了坐凳的花池,在坐凳四周留有渗水空隙,便于雨水流入绿地,达到汇水目的。

      5) wifi覆盖

      设计采用LlightRadio户外灯箱装置,灯箱内配有WIFI天线和LED灯条,这一技术大大

      缩减基站的单元尺寸,利用相控阵增益提供任意的覆盖功率,无线宽带触手可及,实现街区无死角全网覆盖,为无线智慧城市添一份力。

       

      6) 科技涂鸦墙

      使用普通的水就可以站在一面电子墙上涂鸦,估计没有人会拒绝这种刺激有安全的诱

      惑,只需要使用瓶子在绿地中设置的盥洗台节水,所有人都可以画一幅心中的“米市”山水掠影并留影,这样的过程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其过程也更加欢乐有趣。

       

       

      前景展望

      街道,离家最近的路,是充满爱与关怀的地方。

      虽然现在的街道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我们觉得所有人心底都一定是朝着一个方向迈进,那就是人性化,重自然、尚文明。虽然各地的的改造速度有所不同,每个阶层、团队都在摸索新的方式与新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心目中街道,并还她以应有的样子。在设计中我们尽量多的从人的使用角度考虑街道空间的合理性、安全性、功能的多样性、互动性,以期望提升居民日常使用的舒适度,满意度。并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想象力、创造力,着重空间设计、小品设计、生态科技应用上将街道改造成一个让人们喜欢去使用的地方,希望人们在活动中增进邻里之情、增进家人亲情,让心灵平和,传递爱与关怀。

      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是需要多方合作通力完成的,很多功能、技术设施依然有待使用者积极的响应、参与、出谋献策,并与专业团队更进一步的合作来让设计与创意落到实处。

       

       

      Copyright @2019-2022 版权所有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苏ICP备07017825号
      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银城广场辅楼2楼 电话025-51868131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